Nature Communications:二維光電器件中的非對稱光操控
研究背景
在微納光子學領域,納米尺度光場分布的精準操控始終面臨關鍵技術挑戰。傳統光學器件受限于光的衍射極限,難以實現百納米以下的高效光場操控。極化激元作為光與物質耦合形成的準粒子,可將光場壓縮至納米尺度,為突破這一極限提供了新路徑。近期,天然三維晶體中的剪切極化激元可以實現光的非對稱傳播,進一步提升了納米尺度光的定向操控能力。然而,這類極化激元的調控受限于體材料本征屬性,難以實現動態調節。
針對這一難題,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占山教授和程鑫彬教授團隊的江濤教授,聯合美國紐約城市大學Andrea Alù教授、中南大學的倪祥教授,提出了一種基于二維范德華材料的剪切極化激元調控策略。研究團隊利用α相三氧化鉬(α-MoO3)天然雙曲特性,通過構建層間扭轉角可調的異質結構,在二維體系中實現了雙曲剪切極化激元的多維度操控。實驗證實,可以通過調節雙層α-MoO3的厚度和轉角,顯著改變體系的對稱性,從而精準操控納米尺度極化激元的傳播方向與模式分布。進一步耦合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實現了雙曲剪切極化激元的原位動態調控,為光電子學微納器件的開發提供了新思路。2025年3月26日,相關成果以“Engineering shear polaritons in 2D twisted heterostructures”為題,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該研究通過構建扭轉雙層α-MoO3結構,在二維體系中誘導出雙曲剪切極化激元,進一步調節層間扭轉角度和厚度,可有效控制雙曲剪切極化激元的傳播方向、能量損耗和局域場強度。結合紅外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表征與全波電磁模擬,研究系統闡明了雙曲剪切極化激元的剪切效應及損耗調控機制:扭轉角度可增強極化激元的非對稱傳播特性,實現光信號沿特定方向的高效傳輸,同時優化局域場分布;調節厚度可進一步豐富傳播特性;而通過引入石墨烯的費米能級調控,成功實現對外加電場響應的實時動態調節。
值得關注的是,該研究不僅突破了三維低對稱性材料對剪切極化激元調控的固有局限,更通過二維材料體系拓展了剪切極化激元的調控維度,展示了其在動態可調諧納米光電子器件中的應用潛力。
圖1 轉角α-MoO3剪切極化激元的示意圖
本研究使用 Bruker nanoIR3s 紅外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檢測扭轉雙層α-MoO3結構的近場成像。并在其基礎功能上創新耦合了電學調控模塊、近場光電流測試模塊與偽外差測試模塊,從而實現對外加電場的精確調控,進一步拓展近場光學測量能力。在實驗表征中,s-SNOM 通過原子力顯微鏡探針耦合紅外激光,使探針尖端的強局域場與樣品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近場散射信號。由于探針的納米級尺寸,該方法可突破衍射極限,實現高空間分辨率的光學成像和光譜測量。此外,探針的振動調制與鎖相檢測技術結合,可有效抑制遠場背景干擾,提高信號的信噪比。
圖2 不同扭轉角度的轉角α-MoO3剪切極化激元的測量。a不同扭轉角度的α-MoO3片層光學圖像,b-e極化激元的近場成像,f-i 傅里葉光譜實驗圖,j-m傅里葉光譜模擬圖,n剪切因子和品質因子隨扭轉角度增加而增加
圖3 不同厚度的轉角α-MoO3剪切極化激元的測量。a不同厚度的α-MoO3片層光學圖像,b-e極化激元的近場成像,f-i 傅里葉光譜實驗圖,j-m傅里葉光譜模擬圖,n剪切因子和品質因子隨扭轉角度增加而增加
圖4 轉角α-MoO3剪切極化激元的電學調控行為。a雙層轉角α-MoO3/石墨烯異質結構示意圖,b不同費米能級剪切極化激元的等頻等值線,c-g極化激元的近場成像,h-l 傅里葉光譜實驗圖, m-q 傅里葉光譜模擬圖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197-4
Bruker IconIR&nanoIR納米紅外光譜介紹:
https://www.bruker.com/en/products-and-solutions/infrared-and-raman/nanoscale-infrared-spectrometers/dimension-iconir.html
https://www.bruker.com/en/products-and-solutions/infrared-and-raman/nanoscale-infrared-spectrometers/Anasys-nanoir3.html
全部評論(0條)
推薦閱讀
-
- Nature Communications:二維光電器件中的非對稱光操控
- 近期,天然三維晶體中的剪切極化激元可以實現光的非對稱傳播,進一步提升了納米尺度光的定向操控能力。然而,這類極化激元的調控受限于體材料本征屬性,難以實現動態調節
-
- Nature Communications:二維光電器件中的非對稱光操控
-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占山教授和程鑫彬教授團隊的江濤教授,聯合美國紐約城市大學Andrea Alù教授、中南大學的倪祥教授,提出了一種基于二維范德華材料的剪切極化激元調控策略。
-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硅納米器件中熱電子增強熱電效應的直接觀測
- 針對納米尺度下半導體器件的熱電特性,復旦大學Huanyi Xue等研究人員,采用Bruker Dimension Icon原子力顯微鏡的掃描熱顯微模式(SThM), 研究了硅納米器件中的熱電效應。
-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硅納米器件中熱電子增強熱電效應的直接觀測
-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不斷進步,晶體管尺寸持續縮小
-
- 光伏材料與器件 |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 光伏Photovoltaic (PV)技術有助于向碳中性和可持續社會轉型。近日,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
-
- 研究前沿:飛秒激光打造“可擦寫”智能納米表面-光芯片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飛秒激光打造“可擦寫”智能納米表面,未來光學器件迎來革命具有可切換納米結構表面的材料,實現了超越天然材料的光
-
- 彎液面:3D打印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無論是固體還是液體,從微觀到介觀尺寸,在各種微流體和微制造應用中,調控漂浮物體,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毛細管彎液
-
- 揭示高精度三維形貌測量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 揭示高精度三維形貌測量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
- 文獻分享丨Nature Communications:福建農林大學廖光福團隊在光催化CO還原領域新進展
- 福建農林大學廖光福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光催化領域重大突破:純水體系下實現CO?高選擇性還原制乙烷
-
- Nature Communications:納米紅外研究無機納米顆粒-聚合物復合材料界面效應
- 近期,來自武漢理工大學、清華大學、伍倫貢大學等學校的科學家們將Bruker的光熱誘導納米紅外技術與其他先進技術相結合,直接探索納米顆粒-聚合物納米級界面區域。
-
- 產品推薦 | 新型無掩膜光刻技術在二維材料器件制備中的創新應用
- 二維材料作為原子級厚度的前沿材料,其獨特的量子限域效應為納米器件研發開辟了新路徑。而微納加工技術作為二維材料器件化的關鍵環節,正迎來革命性突破 —— 無掩膜光刻技術以靈活高效的優勢,成為推動二維材料研究進展的重要工具。
-
- 量子隧穿高速納米激子調制器,Nature子刊!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助力納米光電器件新成果
- 量子隧穿高速納米激子調制器,Nature子刊!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助力納米光電器件新成果
①本文由儀器網入駐的作者或注冊的會員撰寫并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儀器網立場。若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立即通知作者,并馬上刪除。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器網,轉載時須經本網同意,并請注明儀器網(www.bsql22076.com)。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若本站內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告訴,我們馬上修改或刪除。郵箱:hezou_yiqi
參與評論
登錄后參與評論